本篇目录:
反向散射通信技术介绍
反向散射通信技术是一种利用环境获取的能量驱动感知节点数据传输和无线通信的创新技术。当前主流的低功耗物联网通信芯片,如BLE、LoRa、NB-IoT,其收发功耗在数十毫瓦乃至数百毫瓦级别,而环境能量采集仅提供微瓦级能量,无法满足这些芯片的运行需求。
相比之下,ISO 15693标准支持更远的距离和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它使用了一种称为“反向散射调制”的技术,读写器发射的信号与标签反射回的信号产生振幅调制,实现数据的读写。这意味着ISO 15693标签可以在距离读写器几米远的地方工作,并且支持高速数据传输,适用于零售、物流追踪等应用场景。

ISM频段包含多个频率范围,如78MHz、156MHz、2125MHz、40.680MHz、43920MHz、860MHz、910MHz、45GHz、8GHz及2125GHz等。不同频段适用于不同应用,如短距离设备、反向散射RFID系统、雷达系统等。
“反向散射”技术,并不是设备自身产生 WiFi 信号,而是通过邻近的移动设备的无线电信号传输创建 WiFi 信号。设备只需要简单地反射现有信号,就可以达成交换信息的目的。这样一来,问题就解决了,虽然塑料不会产生 WIFI 信号,但是可以用这个技术反射它周围的信号啊,简直聪明的大脑。
ISM频段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于WiFi、蓝牙、Zigbee、无线电话、RFID和NFC等低功耗、短距离通信技术。以下是一些常见的ISM频段及其应用: 频率78MHz 这个频率范围(765~795MHz)属于短波频率,已被国际电信联盟指定为ISM频段,并被RFID系统广泛使用。

射频技术的工作原理
无线射频技术(RFID)的工作原理是,阅读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射频信号。当射频卡进入发射天线的工作区域时,它会在卡内产生感应电流,从而被激活。 激活后的射频卡利用内置的发送天线,将自身的编码和其他信息发送出去。 系统的接收天线捕获从射频卡传来的载波信号,并通过天线调节器传送到阅读器。
射频技术主要利用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的特性来实现无线数据传输。其基本原理是将需要传输的信息加载到高频电磁波上,通过发射装置将电磁波发射出去,接收装置接收到信号后,再将其解调成原始信息。射频技术的工作频率通常较高,涵盖了从几十兆赫兹到数十GHz的频率范围。
工作原理:电子标签又称为射频标签、应答器、数据载体;阅读器又称为读出装置,扫描器、通讯器、读写器(取决于电子标签是否可以无线改写数据)。电子标签与阅读器之间通过耦合元件实现射频信号的空间(无接触)耦合、在耦合通道内,根据时序关系,实现能量的传递、数据的交换。

rfid系统中读写器和电子标签之间射频信号的传输主要有哪两种方式_百度...
1、在RFID系统中,读写器与电子标签之间的射频信号传输主要分为两种耦合方式。首先是电感耦合,其原理类似于变压器,通过空间中的高频交变磁场实现信号的耦合,这一过程基于电磁感应定律。电感耦合方式通常适用于近距离、中低频工作的RFID系统。另一种是电磁反向散射耦合,其工作原理类似于雷达。
2、基本的通信方式有两种,第一种基于电磁耦合或者电感耦合,第二种基于电磁波的传播。图3示意画出了这两种不同的耦合方式。RFID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的耦合通过天线完成,这里的天线通常可以理解为电波传播的天线,有时也指电感耦合的天线。
3、在这一过程中,电子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的通信和能量感应方式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电感耦合系统和电磁反向散射耦合系统。电感耦合系统是通过空间高频交变磁场实现能量传输,依据的是电磁感应定律;而电磁反向散射耦合系统则利用雷达原理模型,通过电磁波的反射来携带目标信息,依据的是电磁波的空间传播规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反向散射传输原理视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几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