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科技

猝发式传输机制(猝发传输技术)

本篇目录:

使用跳频通信和猝发通信有什么用

同时,跳频通信也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即使有部分频点被干扰,仍能在其他未被干扰的频点上进行正常的通信。

跳频功能主要是:(1) 改善衰落。(2) 处于多径环境中的漫速移动的移动台通过采用跳频技术,大大改善移动台的通信质量,相当于频率分集。

猝发式传输机制(猝发传输技术)-图1

所以,跳频技术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系统抗各种干扰的能力。  近十几年来,在世界军事通信领域内掀起了一股跳频通信热潮。

主要用于军用通信中,它可以有效的避开干扰,发挥通信效能。跳频技术与直序扩频技术完全不同,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扩频。

第一,利用跳频图案控制载波频率的跳变实现频谱扩展。发射机的载波频率根据跳频图案在一个较宽的频率范围上进行跳变。虽然信号的瞬时带宽可能比较窄,但是宏观上来看跳频信号是一个宽带信号。

猝发式传输机制(猝发传输技术)-图2

tcp协议主要特点

TCP协议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面向连接:TCP协议在数据传输之前,需要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这种机制确保了通信双方都已准备好数据传输,并能够处理可能出现的数据丢失或乱序问题。

TCP协议的主要特点是提供可靠、有序和错误校验的数据传输。首先,TCP协议是一种可靠的传输协议。它通过确认机制、重传机制、流量控制等机制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TCP/IP协议并不依赖于特定的网络传输硬件,所以TCP/IP协议能够集成各种各样的网络。用户能够使用以太网(Ethernet)、令牌环网(Token Ring Network)、拨号线路(Dial-up line)、X.25网以及所有的网络传输硬件。

猝发式传输机制(猝发传输技术)-图3

什么叫做猝发式传送

对于CPU(主方)存储器(从方)而言的块传送,常称为猝发式传送,其块长一般固定为数据线宽度(存储器字长)的4倍。例如一个64位数据线的总线,一次猝发式传送可达256位。

猝发式传送是在一个总线周期中,总线可以传输多个存储地址连续的数据。即一次传输一批地址连续的数据优点:总线周期可变。

在一个总线周期内传输存储地址连续的多个数据字的总线传输方式,称为猝发传送。总线分类 计算机系统中的总线按功能分为片内总线、系统总线和通信总线。

某同步总线的时钟频率为100MHz,宽度为32位,地址/数据线复用,每传输一个地址或数据占用一个时钟周期。若该总线支持突发(猝发)传输方式,则一次主存写总线事务传输128位数据所需要的时间至少是(50ns)。

系统内的信息传输路径被称为什么

在一个总线周期内传输存储地址连续的多个数据字的总线传输方式,称为猝发传送。总线分类 计算机系统中的总线按功能分为片内总线、系统总线和通信总线。

信道是指通信系统中传输信息的媒体或通道通常一个传输介质中可以传输多种信号,话音,数据,信令等等,各信号间需要分隔开来,即在传输中利用不同的通道传输不同的信号,这就是信道。

系统内的信息传输路径被称为什么在计算机系统中,各个部件之间信息传输的公共路径称为总线。微型计算机用总线结构连接各种功能部件。系统内的信息传输路径。隐蔽信道一种允许进程以违背系统安全策略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送的通信通道。

光纤的传输速率可达100Gbit/s.无线传输介质指我们周围的自由空间。我们利用无线电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可以实现多种无线通信。

传输信息 信息传输是从一端将命令或状态信息经信道传送到另一端,并被对方所接收。包括传送和接收。传输介质分有线和无线两种,有线为电话线或专用电缆;无线是利用电台、微波及卫星技术等。

路径是一种电脑文件或目录的名称的通用表现形式,它指向文件系统上的一个唯一位置。

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史

1、分组交换数据网络(PSDN)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技术成熟,规程完备,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骨干网于1993年9月正式开通业务,它是原邮电部建立的第一个公用数据通信网络。

2、概述 1993年,局域网交换设备出现,1994年,国内掀起了交换网络技术的热潮。其实,交换技术是一个具有简化、低价、高性能和高端口密集特点的交换产品,体现了桥接技术的复杂交换技术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操作。

3、在我们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信息的交换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人类的远古时期,用语言表达思维。第二阶段始于公元前5000年,发明了文字,人类将发明和创造用文字记录下来,传播后世。

4、端口交换 端口交换技术最早出现在插槽式的集线器中,这类集线器的背板通常划分有多条以太网段(每条网段为一个广播域),不用网桥或路由连接,网络之间是互不相通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猝发传输技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几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