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目录:
- 1、相干通信的历史
- 2、相干光通信的发展过程
- 3、FSK传输系统的背景
相干通信的历史
相干光通信的理论和实验始于80年代。由于相干光通信系统被公认为具有灵敏度高的优势,各国在相干光传输技术上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经过十年的研究,相干光通信进入实用阶段。英美日等国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相干光通信实验。
通信发展的历史:1876年2月,一位名叫亚历山大·贝尔的29岁年轻人,向美国专利局提交了一项发明专利申请并获得批准。这项专利,就是日后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进程的通信神器——电话。

“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都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通信的需要。据历史记载,在两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
印刷时代1044年,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1450年,日耳曼人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电报机。1857年,横跨大西洋海底电报电缆完成。1875年,贝尔发明史上第一支电话。
通信的发展历史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有,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使神话中的“顺风耳”、“千里眼”变成了现实。

相干光通信的发展过程
然而,直接检测的WDM系统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后,新的征兆开始出现,标志着相干光传输技术的应用将再次受到重视。
-单模光纤通信系统进入商用化阶段(565Mb/s),并着手进行零色散移位光纤和波分复用及相干通信的现场试验,而且陆续制定数字同步体系(SDH)的技术标准。
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利用超长波长光纤实现超长距离通信是今后光纤通信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FSK传输系统的背景
1、在高斯白噪声信道环境下FSK滤波非相干解调性能较相干FSK的性能要差,但在无线衰落环境下,FSK滤波非相干解调却表现出较好的稳健性。FSK滤波非相干解调方法一般采用模拟方法来实现,该方法不太适合对FSK的数字化解调。
2、FSK(Frequency-shift keying)是信息传输中使用得较早的一种调制方它的主要优点是: 实现起来较容易,抗噪声与抗衰减的性能较好。在中低速数据传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最常见的是用两个频率承载二进制1和0的双频FSK系统。
3、FSK(Frequency-shift keying)是信息传输中使用得较早的一种调制方式,它的主要优点是: 实现起来较容易,抗噪声与抗衰减的性能较好。在中低速数据传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在这样的背景下,二十多年前曾被寄予厚望的相干光通信技术,再一次被放到了桌面上。相干光通信的理论和实验始于80年代。由于相干光通信系统被公认为具有灵敏度高的优势,各国在相干光传输技术上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5、FSK调制(2FSK为二进制数字频率调制),用载波的频率来传送数字信息,即用所传送的数字信息控制载波的频率。
6、而且这种方法产生的FSK信号频移不能太大,否则振荡不稳,甚至停振,因而实际应用范围不广,仅适用于低速传输系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friss传输公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几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