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目录:
- 1、无线电波与微波的区别和应用是什么?
- 2、微波的传输距离
- 3、设计视距微波链路的准则是什么
- 4、什么是超远距离微波传输
- 5、视距传播的特点
无线电波与微波的区别和应用是什么?
无线电波或射频波是指在自由空间(包括空气和真空)传播的电磁波,其频率 3000G[1] Hz 以下 ,按波长的长短分为极长波、超长波、特长波、甚长波、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等。
微波是指频率为300MHz-300GHz的电磁波,是无线电波中一个有限频带的简称,即波长在1米(不含1米)到1毫米之间的电磁波,是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和亚毫米波的统称。

无线电波:比如收音机,无线电视机,对讲机等等。微波:广泛应用于各种通信业务,包括微波多路通信,微波中继通信,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现代雷达大多数是微波雷达,还有无线电辐射计,微波炉等等。
微波的传输距离
1、即使将发射天线架设在40米高的山上,微波也被地球的“大肚子”所阻挡,传输距离只有50多千米。
2、微波传输距离理论上有20公里。为了保证传输质量,一般都保持在10公里左右。微波的传输距离只能限制在可以互相看得见的两点这样一个范围内。

3、手机传出的微波最远传20公里。为了保证传输质量,一般都保持在10公里,取决于发射功率和天线直径。
4、那要看,功放的功率,我们是做广电微波传输的,摄像机使用的一般在2公里左右,发射功率50-200毫瓦,车载式一般能在30公里左右,发射功率20-30瓦。都有延时。
设计视距微波链路的准则是什么
1、微波是点到点、视距传输(注意是点到点,视距),就是说微波通讯不能阻挡。他的频率和我 们现在的GSM/CDMA的频率相近,功率从几瓦到十瓦左右。担心这个还不如担心你家周围有没有手机机站实际得 多。

2、第在传输路径中各种物体产生的直射波、反射波和散射波的相互影响,即多径衰落,以及多普勒频移产生的损耗,这可通过“微分集”技术来改善。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分集技术对改善无线传输链路的性能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3、带传动的设计准则是确保带传动在不打滑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疲劳强度和寿命。
4、而且需要有和频率分集中采用的频道数相等的若干个接收机,但对于特殊业务,这个费用也许是值得的。这一技术经常用在频分双工(FDM)方式的视距微波链路中,在实际应用中,有一种工作方式被称作1:N保护交换方式。
5、设计准则:对于闭式软齿面(硬度≤350HBW)齿轮传动.润滑条件良好,齿面点蚀将是主要的失效形式,在设计时通常按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设计,再按齿根弯曲疲劳强度校核。
6、当采用软齿面(齿面硬度≤350HBS)时,其齿面接触疲劳强度相对较低。因此,一般应首先按齿面接触疲劳强度条件,计算齿轮的分度圆直径及其主要几何参数(如中心距、齿宽等),然后再对其轮齿的抗弯曲疲劳强度进行校核。
什么是超远距离微波传输
基站中继通信,对流层散射通信和卫星通信。微波属于电磁波,微波具有波束很窄,方向性强的优点,基站中继通信,对流层散射通信和卫星通信都属于其远距离通信。针对微波的优点,进行距离通信。
微波的传输距离只能限制在可以互相看得见的两点这样一个范围内。即使将发射天线架设在40米高的山上,微波也被地球的“大肚子”所阻挡,传输距离只有50多千米。
也就是说,微波的传输距离只能限制在可以互相看得见的两点这样一个范围内。即使将发射天线架设在40米高的山上,微波也被地球的大肚子所阻挡,传输距离只有50多千米。
是解决城域间远距离、点位极其分散的监控传输方式,采用MPEG2/H.264音视频压缩格式传输监控信号。其优点是:采用网络视频服务器作为监控信号上传设备,只要有Internet网络的地方,安装上远程监控软件就可监看和控制。
与同轴电缆通信、光纤通信和卫星通信等现代通信网传输方式不同的是,微波通信是直接使用微波作为介质进行的通信,不需要固体介质,当两点间直线距离内无障碍时就可以使用微波传送。
视距传播的特点
视距传播是指:若收、发天线离地面的高度远大于波长,电波直接从发信天线传到收信地点(有时有地面反射波)。这种传播方式仅限于视线距离以内。目前广泛使用的超短波通信和卫星通信的电波传播均属这种传播方式。
视距传播时,发射点和接收点双方都在无线电视线范围内,利用视距传播的有地面微波接力通信、卫星通信、空间通信及微波移动通信。其特点是信号沿直线或视线路径传播,信号的传播受自由空间的衰耗和媒质信道参数的影响。
,视距传输:对于超短波、微波等更高频率的电磁波,通常采用直接点对点的直线传输。由于波长很短,无法绕过障碍物,视距传输要求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没有物体阻碍。
)是一种典型的视距传输方式毫米波属于甚高频段,它以直射波的方式在空间进行传播,波束很窄,具有良好的方向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微波 传输距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几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